close

外科結束後,是四周的小科,一星期換一科。

第一週在家醫科,覺得家醫科的觀點跟別科不太一樣,他們在意Biopsychosocial,他們從個人的門診、安寧療護、旅遊醫學、高齡門診,及至群體的家庭健康促進、做居家訪視、員工與雇主間的職業災害認定,最後擴大到醫療整合的社區醫療群。種種事務與計畫,提供不同的角度幫助人群,顯出濃濃的人味。我覺得社區醫療群還蠻有意思的,可以整合區域的診所,落實轉診制度,不會讓大醫院擠滿要看小病的人。除此之外,透過共享病例,也可以抓出遊走於各家診所的病人,讓地區基層醫師有所警惕,避免誤診與醫療糾紛。

跟職業醫學門診的時候,遇見一位病人來做職業傷害的判定,是一位四十幾歲的男性,他陳述自己的職業是個看護,每天都要搬病人,三月的時候連續照顧三個100公斤左右的病人,最近別的醫師診斷出有椎間盤突出。在職業傷害的判定中,醫師需要非常注重因果關係,要不然會過於主觀,造成雇主或雇員不滿。醫師問了他的工作性質:一天工作多久?多久翻一次病人?是自己獨立作業還是換一起互相幫忙?這個工作做多久了?上個工作做什麼?等等。最後認定他的椎間盤突出根工作應有因果關係,然後請他去工會申請他的工時證明。我想,這個門診對於勞工權益是個保障。

另外,感覺家醫科的生活品質也不錯,不需要值班也沒有晨會,能夠自由運用的時間比較多。

第二週在耳鼻喉科,我覺得蠻喜歡的。總醫師把一週的課程排得充實,有門診,有跟刀,也有上課。耳鼻喉科還可以分出:耳科、鼻科、頭頸等次專科,看的東西也不大一樣。第一天跟著陳醫師看他開口腔癌,是個要開一整天的大手術,由耳鼻喉科醫師先開,把頸部淋巴結清一清,然後再拿腫瘤,為了拿乾淨,也削掉了部分的上頷骨跟下頷骨。拿完之後換口腔外科醫師來拔蛀牙。因為手術後還要做放射治療,如果有壞掉的牙齒可能會感染到其他骨頭,造成壞死。最後再由整形外科醫師從大腿取一塊皮瓣來補嘴巴。之前在整形外科時,就有看過這種手術,不過這次以耳鼻喉科的視角看見不一樣的細節,覺得這樣的手術很厲害,融合了許多專業。

另外,我們也在診間練習了耳鼻喉科的理學檢查,不同於內臟器官,這是一個看的見的科別,只是要經過練習才看的見:練習對燈,用鼻鏡互看對方的鼻孔,或者經由口腔的小鏡子看聲帶,也感謝錢同學願意貢獻他的鼻子讓我做fiberscope。感覺我們這組的人都還蠻有興致的。

最後,謝謝妹為VS熱心的教學,謝謝CR巫學長的課程安排,聽我們報case,希望intern有機會再來看看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d245737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