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我從左勒的《想像與順服》,慢慢理解「順服」與「抵抗」並不是對立的,順福不是都不做抵抗,抵抗甚至是順服那真正當順服的表現。她以一個德國人、女性、神學家的身分,在二戰後反省何以德國人沒有抵抗納粹政權,反到順服了一個暴政,造成世界級的災難,不計其數人因而死亡。左勒區分兩種順服:「帶來自由的順服」與「服膺權威的順服」。我們要追求前者,而真正帶來自由的順服,正是建立在「自主性」(spontaniety)之上。卡繆曾說:「反抗乍看下是負面的,因為它不創造任何東西,但其實深層來說是積極的,因為它揭示了人身上自始至終要捍衛的東西。」我看見抗爭者的勇氣與信念,自主地爭取要捍衛的價值,這是很可貴的。我也認為所有抗爭應當是非暴力的,但是當抗爭必須走向激化,甚至引來更多的暴力,卻仍然無法喚醒政府的良知時,真正需要去反抗的,飯到是這種荒謬。

2022/5.6月號 《校園雜誌》反抗與受苦/ 余欣穎

 

我一直認為,如果基督的十字架與復活,比起二二八事件、白色恐怖,或任何政治苦難,無法對我們在情感與思想上造成更大的衝擊,那麼我們的信仰仍然沒有張顯神的榮耀。...(十字架與復活)挑戰我們在譴責罪惡的同時,如何擁抱願意悔改的罪人,而且以此二種行動同時進行,挑戰我們認識人在大時代中的脆弱,知道自己之為義,不是自己的功勞,而是上帝的憐憫;以同蒙恩惠的罪人之姿,彼此勸戒,彼此擁抱。

2022/3.4月號 《校園雜誌》從轉型正義到歷史記憶的重塑/ 許家馨.陳冠廷.校園編輯室

 

薄柔思的《信耶穌》談到,我們在世上作為「人」的痛苦,在無數方面受制於超乎自己掌控的力量,然而又必須負責。道成肉身的耶穌,在地上的基本任務就是做一個人,完全接受我們做為人的命運遭遇,通過親身經歷,明白做一個人有多難,而且會死。我們對神的基本順服也是接受作為一個人,我們不需為自己的性情、身體的模樣、天生的能力負責,卻要為「用我們這些特點條件做了什麼」負責,活出自身特定條件綜合構成的獨特人生。

作為人,對於自身貧乏的恐懼,會驅使我們到處尋找肯定和保證。薄柔思提醒,唯一的解決之道,就是「滿懷信心地接受我們與深俱來的渺小,確信主對我們的愛」。接受自己的渺小、確信祂的愛,如此一來,隨著信仰成長能更不在乎發現自己裡面的軟弱;只管把我們的罪行交託給祂,令祂喜悅。

2020/7.8月號 《校園雜誌》讀博仁思,重新思考「信耶穌」/ 張玫珊

 

當人求問上帝,所得到的回答未必就是原先問題的答案。這情形最常發生在人有盲點,或是求問的事項過於膚淺時。士師時期提供了一個例子,因著基比亞的事件而要報復便雅憫的以色列人,幾次求問上帝可否去攻打,得到的答安都是肯定的,卻接連幾次都打敗仗(士20:17-26)。當類似的情形發生時,我們可以說,上帝的回答在於激發人的思考與反省,畢竟求問祂,最終的目的在於明白祂的心意,而非把它當成阿拉丁神燈裏面的巨人,聽我們使喚。

2019/1.2月號《校園雜誌》/ 胡維華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d245737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