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為主做見證

    很高興在國慶日可以在這裡分享公共神學的相關主題--跟陌生人做朋友。教會這幾週的講道都圍繞著為主做見證。為什麼要為主做見證?這是主耶穌復活後對門徒的最後的吩咐:

    他們聚集的時候,問耶穌:「主啊,你就要在這時候復興以色列國嗎?」耶穌對他們說:「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和日期,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。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,你們就必得著能力,並要在耶路撒冷、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,直到地極,作我的見證。(徒1:6-8)

    門徒跟耶穌三年半,經歷了耶穌死裡復活的神蹟,他們想耶穌應該會翻羅馬政府,復興以色列國。門徒們可以當宰相、功臣一起享受這些福氣。然而耶穌給他們一個更大的使命,要他們靠著聖靈的能力,從耶路撒冷出發,在世界各地見證神的國。這也是我們基督徒今天要向人做見證的原因。

以整全的福音為見證

    這系列講道的主題是整全的福音,就是在討論福音的本質是什麼?我們如何為主作見證?從附圖來看,福音有三個核心意義:(一)赦罪,我們帶著罪咎感來到神的面前,耶穌的寶血可以洗淨我們的罪。(二)能力,這個世界有看不見的力量,像是聖靈與邪靈,或者民間宗教信仰說的被髒東西「煞到」,但耶穌的靈更大,使我們在屬靈征戰中全然得勝,因著耶穌得著能力。(三)榮耀,我們從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有經歷一些丟臉、見不得人的事件,因著信耶穌,成為神家的一份子、得著神兒女榮耀的身份,耶穌以他的榮耀取代我們的羞辱。

    我們用什麼方式向周圍的人見證這福音?透過(四)話語、(五)禱告與(六)愛的行動,我們透過這些外在的行動,把所信仰的赦罪、能力、榮耀彰顯在我們周圍的人,無論是信耶穌的或不信耶穌的人身上,我們用行動去愛他們,為他們禱告,說造就人的話,這就是我們見證的方式。

    最後我們如何對完全不認識的人作見證?我們(七)關心弱勢族群、(八)作環保、關顧土地,(九)講關顧公共領域與(十)關顧職場,我們沒辦法直接跟他講話,無法對他們有愛的行動,但當我們關心土地大自然,環境被保護時,大家整體一起得到益處;當我們關顧弱勢時,社會就更加穩固,也知道我們作在最小的身上,就是作在主身上;當我們關心職場就更有機會接觸到原本陌生的同事,使他們有機會聽見、看見我們的見證。而今天要分享的關於公共領域的關顧--跟陌生人作朋友,也就是我們如何在公領域為主作見證。

image

公共領域作見證

    如果我們想要在公領域為主作見證,那我們必須先明白公共領域的意思。公領領域的對比是私人領域,也就是我們住家的空間,自己車上的空間,在那些空間中,不應該有陌生人出現。而公共領域就是跟陌生人共享的空間,例如基隆市政府、暖暖區公所、公車、學校等等。至於教會呢?也是公領域,教會有陌生人,我們不可能認識每個會友,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匯集的地方。

    我們為什麼要關顧公共領域?聖經的根據是什麼?舊約聖經中,猶大亡國,百姓被擄到巴比倫時,耶利米對被擄走的人說,要好好待在那,雖然那裡不是你們的家鄉,文化、語言、習慣都不同,你們要在那裡生養兒女、種田、蓋房子。並且要「為那城求平安,為那城向耶和華祈求,因為那城得平安,你們也隨著得平安。」(耶29:7)耶利米不只要以色列百姓在那城安身立命,不要想著反抗與革命,還要為這城求平安,雖然他們是不情願的被帶到這片土地上,神卻要他們為這地帶來平安、為這塊土地祈求,讓上帝的平安臨到這城。因這城得平安,以色列百姓也可以得平安,如果社會動盪,走在路上也會害怕;若社會安定,我們也能過安定的生活,聖經要我們為公共領域帶來平安。

    相比於天主教對於社會公義、貧窮問題的努力,過去福音派基督徒比較不在意的公共領域的見證;福音派基督徒比較注重口傳福音,覺得靈魂得救上天堂比窮人吃不飽重要。但到1974年全世界有一群基督教界領袖再次反思與反省過去傳福音的策略,嘗試作出修正。最後由斯托得牧師主筆起草了《洛桑信約》,在這份文件中,提及了社會關懷的見證:「上帝是全人類的創造者及審判者,所以我們應當共同負擔起祂對人類社會的公義及和好的關注,以及對那些受各種壓迫的人的自由的關注。......福音佈道和社會政治關懷都是我們基督徒的責任。」在《洛桑信約》中,把「福音佈道」和「社會政治關懷」放在同等的地位,口傳福音跟社會關懷、政治關懷是同樣重要的。那麼我們該如何關懷社會與政治?要怎麼作才算是為主作見證?

 

一、靈修生活

    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,你們就必得著能力,並要在耶路撒冷、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,直到地極,作我的見證。(徒1:8)

    我們關注社會的方式必需從我們跟神的關係開始,只有我們被聖靈充滿,透過聖靈的能力,我們才能向社會、向世界做主的見證、透過聖靈的引導,我們才能正確的關注公共事物。為什麼我們這麼需要聖靈的幫助?因為公共空間缺乏親密感,令人不安,你曾在臉書上公開發表對公共議題的看法嗎?如果你的好友跟你的政治傾向一樣,大家就一致叫好,而那些政治傾向不一樣的朋友,就會在留言區吵起來,這非常令人不安,你不知發了文後接下來的風向會怎麼樣?有人會有什麼樣的意見?在公共領域裡我不認識你,你也不認識我,我看法就是這樣,為什麼要留情面給你?沒有見面三分情,所以對話就變得很尖銳苛刻,網友們甚至幫不同政治傾向的支持者起不同的難聽綽號。然而,當我們靈修時,我們從神那裡培養一種超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,以致於我們靠著與主的關係願意好好的跟人溝通。

    第二當我們與神連結時,我們知道參與公共事物、支持/反對一個政策,不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利益,而是因著與神連結,我們嘗試在公共領域為主作見證。在《公共的教會》這本書提到:「對基督徒而言,我們領受的合一不奠基於政治,而是成立於禱告,並且是那位聽禱告、富恩典的神所賜予的。教會所追求的合一並不是透過算計與操控達成,而是透過默想、承認自己的軟弱與捨己,才能領受的到。」作者認為如果我們要參與公共與政治,我們要先學會默想,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的軟弱、承認自己害怕面對與自己政治立場不同的陌生人,也許對方講話很不客氣,但主啊!求你幫助我。如果我們沒有從裡面來的力量,我們出去的抗爭就只是展現出另一種意識形態罷了,只想跟人爭輸贏,而不是奠基於我們裡面與神深深的連結。

金恩博士的靈修生活

    1950年代的美國雖是基督教的國家,但國內種族分裂非常嚴重,白人和黑人彼此間有隔閡很深。雖然美國憲法規定人人平等,但社會上還是有許多不平等的事。有天下班時,一位叫做羅莎·帕克斯的黑人女士對於這樣的種族隔離制度感到十分厭倦,上公車時決定坐在白人的座位上,當白人的位子坐滿時,有人請他坐到後面黑人的位子,她不肯,結果就被送到警察局關押,這個事件引起黑人社會很大的不滿。當時不到三十歲的馬丁.路德.金恩博士是當地教會的牧師,在教會內部商討過後,他們決定發起「聯合抵制公車運動」,他們發了傳單鼓勵大家不坐公車,甚至為此必須早起兩個小時走路上班。由於公車乘客銳減,客運公司不得不改變種族隔離的座位規範,金恩博士的行動來了改變。

    不過金恩內心的壓力非常大,他每天都會接到三、四十通死亡的威脅電話與信件。有次他開車超速了一點點,就被警察攔下,他擔心自己會被私下處決,還好他只是和流浪漢、醉酒者關在一起,最終平安出獄。雖然他身體毫髮無傷,但是他內心非常害怕,幾乎到了崩潰邊緣,他不知道反對他的人還會做出什麼事?會不會傷害他家人?他想打給父親訴苦,但有聲音說為何不打給天上的父親呢?他向神禱告:「主啊!我實在害怕的不得了,可是我的黑人弟兄姊妹都仰望我,希望我能繼續帶領他們,如果我現在洩氣的話,他們就會更加無助,但我真的走不下去了。」當他這樣禱告後,他感受到上帝的同在,彷彿上帝對他說:「為公義而站穩,為真理而立定,上帝就永遠在你身旁。」他深深感受到神同在,不論大風大浪神永遠掌權,這讓他從新有力量繼續公民運動,帶領黑人同胞們對抗社會上種種的不平等。

    當我們要關顧公共領域時,我們需要有好靈修、與神深深的連結時,才可能面對這些情緒與惡意,使我們知道上帝永遠掌權。

 

二、教會生活

    如果我們真要關顧公共與政治,我們必須先好好過教會生活。因為公共領域事與陌生人相遇的地方,我們需要熟悉的肢體互相支持,也需要在教會裡學習與不熟悉的會友相處。

不夠親密沒有價值?

    不論是在公共領域或教會中,有一種常見的迷思:「親密的關係才有價值」如果有個人三個月會遇到一次,我需要跟他打招呼嗎?這個社會覺得陌生人比次淺薄的關係沒有價值,然而聖經卻有不同的看法。

    在創世記18章記載亞伯拉罕熱情地接待了三名陌生人,因在沙漠裏水少、食物少,所以住在沙漠的人通常都會接待路過的客旅,沒想到這三人竟然是神的使者,他們重申神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,說他的太太莎拉明年這時候會生出一個孩子。亞伯拉罕在接待陌生人的時候,更認識上帝的應許,希伯來書13:2說:「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旅客,因為曾經有人這樣做,在無意中接待了天使。」聖經裏看我們對一些不親密的關係裏還是有價值,當我們遇見陌生人跟他互動的情況下,我們還是可以從這當中被真理提醒,搞不好我們接待了天使。

    當聖靈降靈後,初代教會快速增長,彼得講完道當天就有三千人信主、加入教會(徒2:41),一天之內教會突然來了三千個新朋友,如果只看重親密關係,老會友們如何跟三千個陌生人做朋友?然而信仰群體的價值不是因為彼此非常緊密,而是因為我們都被同一位上帝的愛所感動,一起專注於使徒的教導和彼此的團契,一起領聖餐與禱告(徒2:42),透過上帝愛的歸屬,就算這團體裏不是每個人都彼此非常熟悉,但神仍然與我們同在,我們也因著神的愛有機會跟某些部份的人變得熟悉。我現在台北上班,跟在座的弟兄姊妹並不太熟,可能只有幾位較常連絡。昨天我遇見美琦阿姨跟她打了招呼,這樣的互動有沒有價值?耶穌說:「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、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。(約13:35)」或許我跟美琦阿姨的關係只是用「嗨!」來表達,我並不知她所有的事,但在這當中,只要我們願意付出一點點關心,也是神所喜悅的。

太過親密令人失望?

    教會生活的第二個困難是面對親密關係的失望。同小組的人為什麼會有衝突,因太熟了,熟到不能忍受對方。「你應該很懂我呀?怎麼會說這樣的話……」我過去也深受這樣的困擾,在大學時期我參加了台北醫學的學生團契,我們的團契非常緊密,我也花非常多的時間在團契裏服事神彼此相助,核心同工一個星期花兩個晚上三個中午在聚會或開會,非常多的時間,同工關係剛開始非常緊密快樂,然而緊密到一個程度才發現原來我們還是有許多不同,還是有誤會的時候、會彼此傷害或覺得被背叛;開會時你很認真的講一件事,結果大家以為你在搞笑……,總總的事情在我對教會群體的關係的幻想破滅。那時跟大家磨得很痛苦,我很想離開,但上帝沒有要我離開。在忍耐等候的過程,聖靈讓如此不同的我們看到彼此的歸屬,不是因我們很親密,乃是上帝把我們放在一起。

    如果我們知道再親密的團體,都會產生衝突,那我們應該學習向衝突敞開,為什衝突一定不能講出來,不講的話對方怎知道你有情緒。我認為聖經中的忍耐跟遇到衝突都不講是兩件事,我們需要適時的表達。當我們向衝突敞開時,我們可以把衝突視為一個機會,相信聖靈會引導我們面對。

    在教會中常會有不同的決策,如小組要決定出遊地點,教會該如何傳福音?教會要不要建堂?這些當中我們都有不同的想法。但如果把決策當成手段的話,為了盡快達成共識,會盡力抹煞其他想法,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趕快做出決策;但我們是否能把決策的過程視為一種敬拜?真實的敬拜是透過生活所言所行,把自己當作活祭,所以面對這些不同的差異與磨合的過程也是對主的敬拜;如果開會做不出結論,我們能不能停下來一起禱告、默想,一定要今天就有結論嗎?上帝並沒有創造一個不會吵架、意見不合的烏托邦,上帝把我們這些不一樣的人放在這裏是要見證他的合一和榮耀。

教會生活是私人與公眾之間的橋樑

    當我們在教會裏面對這些陌生人,學習怎麼樣用神的方式面對陌生人的時候,才有可能走出教會去面對教會外面的陌生人。《公共的教會》說道:「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教會群體,不是為了要抗衡社會的大環境,而是要朝向公眾生活的應許。…(教會)群體不是私人安全感的延伸,而是能夠成為私人與公眾之間的橋樑,將我們熟悉的私人生活引導至充滿陌生人的公眾領域當中。教會成為一種『中途之家』,讓原本對周遭世界充滿恐懼的人們,成為世界的共同創造者,而這個世界同時屬於神,也屬於他們。」

    弟兄姊妹!我們也是這世界的一份子,共同創造這個世界。只有當我們願意在教會裡面對陌生人、學習化解衝突時,我們面對公共議題才能以同樣的信念與公共空間的陌生人互動。我們點出問題不是想讓對手難堪,而是嘗試解決問題,嘗試為這城帶來平安。

 

 

三、用神的眼光看社會

短缺與豐盛

    當社會資源短缺時,往往會產生民怨。例如面對疫情,疫苗不夠時大家罵,疫苗來了以後繼續罵,因為想打更好的疫苗,這是人的本性。當資源短缺時,社會的衝突加劇,做為基督徒我們怎麼樣用神的眼光來看社會上的短缺。耶穌對示每拿教會說:「我知道你的患難和貧窮—其實你卻是富足的。」(啟2:9a)聖經反覆提出這個概念:當你覺得自己很富足時,其實你是最貧窮的那一位;當你發現自己一無所有時,神說你樣樣都有。我們能否把這樣的態度也放在我們的公共生活中?在過去美國曾經歷石油危機,油價高漲,有的社區為了省油錢,發展出共乘機制,以前一人開一部車上班,現在坐滿四人,大家輪流開車,這一段時間美國老一輩的人想起來都很快樂,他們原本跟自己社區的朋友並不熟,卻因一起坐車的經驗,讓他們感到豐富快樂,他們不因油價飆漲而覺得缺乏,乃在缺乏中看見了豐盛。求神給我們天上的眼光讓我們看見缺乏裡的豐富。

    回頭看我們的社區也有許多缺乏,有許多家庭無法完善照顧的老人和小孩,教會有能力照顧所有有需要的老人和小孩嗎?我們沒有這麼多的錢和能力。然而上帝透過教會的缺乏成就祂的豐富,雖然教會沒有這麼多的錢,但教會可以跟政府合作、申請專案補助,社會上的基金會對於不同的弱勢族群也有不同的方案,透過政府與基金會,我們教會的社福工作才能持續運轉。雖然教會沒辦法獨立照顧所有需要的人,但神也沒有要我們獨立照顧這些需要的人,神要我們一起合作照顧有需要的人。

衝突、憐憫、十架道路

    當我們面對公共議題的時候,我們說基督徒要愛人,然而在派系鬥爭的社會中,談愛實際嗎?走上街頭的人大喊:「下台!下台!下台!」,我們真能在社會政治圈中實踐愛仇敵嗎?在世人的眼光看,負面的力量才是力量,愛聽起來是那麼軟弱無力。

     美國南方黑人可以自由坐公車後,他們還是遭受制度上的歧視,雖然憲法規定人人都可以投票,投票所故意設下門檻讓黑人拿不到選票,結果金恩博士發起一個和平的遊行,他們決定一路走到阿拉巴馬州的首府蒙哥馬利,表達他們對於黑人投票權的訴求。這場集會被警察機關判定違法,警告他們必須解散,然而他們選擇繼續遊行,所以警察衝進群眾一陣亂棒毒打,他們許多人受傷送醫,在醫院裡時大家很難過氣憤,有一些極端黑人運動者決定用暴力去回應,但金恩博士說我們要學習去愛,他拒絕以暴力回應。他們被打後過不久再一次回到街頭,因著新聞媒體的報導,這次人數更加龐大,各地方的白人、黑人都一起加入遊行,最後他們成功走到蒙哥馬利,金恩博士再次發表他的演講。

    愛,實際嗎?看你願不願意付出代價,如果你願意像耶穌基督一樣為愛受苦,那愛很實際,愛可以改變社會。愛超越在街上大喊:「下台!下台!下台!」當我們決定以愛表達抗爭時,可能會被打的,而主在時架上說:「主阿!赦免他們,因為他們所做的,他們不知道。(路23:34)」我們要學習背起主耶穌的十字架來跟隨他。如果神真的呼召我們要關注我們的社會,那是會有張力、痛苦的,但這也是榮耀的道路。

    最後我用2018年聖誕節的貼文來做結尾:「聖誕不快樂,我的臉友們。隨著年紀增長,臉書的PO文也越來越政治性,許多的議題值得關注:雲林的石虎、普悠瑪號的究責、非洲豬瘟、愛家公投與婚姻平權、中共對維吾爾族的政策、成都的秋雨教會、法國的黃背心、委內瑞拉的經濟、敘利亞內戰與美國撤軍......。

    耶穌降生的日子也不平靜,那是被羅馬殖民的以色列,有人歸順羅馬人;有人暗自結黨革命。有不安而憤怒的國王,為了杜絕彌賽亞的出生,殺了伯利恆兩歲以下的嬰孩。有被宗教社會遺棄的人們,也有在曠野離群索居的傳道者。有年輕有為的尋道者,也有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。老西面在聖殿裡遇見抱著耶穌的瑪利亞,他說:『這孩子被上帝揀選,是要使以色列中許多人滅亡,許多人得救。他要成為許多人毀謗的對象,並因此揭露了這些人心底的意念。憂傷要像利劍刺透你的心。』

    這世界上有許多的問題需要關注、面對,自己生活周遭也有責任要顧、關係要經營。耶穌拯救世界的方式,是從偉大到卑微,從新生走向死亡,是服事人而非被服事。西面對瑪利亞說:聖誕不快樂,憂傷要刺透你的心。正因耶穌的身體乘載著世界上的紛紛擾擾,憂傷與破碎、藐視與狂傲,他背負這一切走向十字架,被釘死、埋葬與復活。當我們說聖誕快樂以先,我們說聖誕不快樂,唯有看見這些不快樂,才知道為什麼聖誕快樂。耶穌,謝謝你為我們降生。」

 

編輯於2021/10/10 碇內浸信會主日講道

 

 

參考書目

公共的教會

行動的原點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整全的福音 公共神學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d245737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