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  《擁抱神學》,一本關於身分認同、異己性與和解的神學探討。看的時候心中想到你們───很在乎弱勢、歧視與權力結構,有時怒火中燒的熱血青年,和那些比較反骨不盲從的基督徒。有的時候自己也覺得不如你們,是不是過於冷漠了?只是在一個充滿異質性的社會,反排斥是否成了另一種排斥?彼得前書說:「你們就是為義受苦,也是有福的。不要怕人的威嚇,也不要驚惶;只要心裡遵主基督為聖。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原由,就要常作準備,以溫柔、敬畏的心回答各人。」我想我需要對話。以一個溫柔、敬畏的心。

      去年把沃弗的《記憶的力量》看完了,今年想看他的前作《擁抱神學》,他的書不好讀,也就抱著不會每次翻它都有所得的心情去讀。這並不是一個很嚴謹的介紹,只是打下那些停駐在心中較久的文字,並且嘗試解釋它為什麼停駐,這本書我也還沒讀完。

c066808f.jpg

      第一章《距離與歸屬》,講說人與人若沒有距離,就沒有歸屬。也講耶穌來不是要抹煞所有的差異性,乃是除去人與人之間的"冤仇"。你與我之間可以有距離,你與我之間可以有差異;而在上帝裡,我們能彼此歸屬,能在差異中沒有冤仇。有距離、有差異又何妨?政治立場、文化禮貌、身分認同皆然:


距離與歸屬兩者缺一不可。歸屬若是缺乏距離,將會導致毀滅:我們既認定自己在身分上純粹是克羅埃西亞人,就會希望按照我的樣是來塑造每一個人,不然就是把他們從我的世界排除。但距離若是缺少歸屬,將會形成孤立:我否認自己的身分是克羅埃西亞人,並從自身文化中退縮,甚至於經常陷入一種反依賴的網羅。當我否認自己的克羅埃西亞人身分時,其實只是為了更加強調,我是某特定的反克羅埃西亞成員。因此,孤立主義者般的「缺乏歸屬的距離」,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一種帶有破壞性的「缺乏距離的歸屬」。與某個文化保持距離,絕對不該變成從那個文化當中脫離,而是必須維持在文化裡的一種生活方式。
.....
合一在此並不是以「神聖的暴力」來抹煞「眾身體」特質的結果,而是基督自我犧牲獲致的成果,使人們之間的冤仇得以化解。用保羅的觀點來說,中間隔段的牆指的不是差異,而是冤仇(弗二14)

 

      第二章《排斥》,

自我是從對話上建構的。他者從一開始就已經參與了自我。我身而為我這件事會關係到他者;身為克羅埃西亞人,除了別的以外,表示有塞爾維亞人作鄰居;在美國身為白人,就會進入與非裔美人的整段歷史關係(即使你只是新進的移民)。因此,想做自己的那份意志若要健全,就必須限定這份意志,讓他者得以存在於自我之內……。

為了要保有自我身分認同,所以排斥了其他人,或者說「試著改造他者,使其成為我要的樣子,如此一來,在與對方的關係上,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作我自己。」但也有許多人,為了身分認同,「如此順從地讓人得罪自己,或說容許自己被排斥在外……,是一種弔詭式的排斥,把他們自身的自我排除在作自己的意識之外───女性主義神學家稱此為「自我的擴散」(Saiving,1979)。從作自己的意志所產生的對自我的排斥,通常發生在我們遭受的排斥行為之後。……

看完這段,想到自己曾經排斥了自我就很難過,那個排斥來自於看行為的宗教身分認同,為了和睦壓抑我自己,卻也不知如何來到上帝面前。而這是一種排斥。

夾在排斥系統與自我的排斥傾向之間,難道我們注定要絕望嗎?

基督信仰的核心在於相信這位被釘十字架的彌賽亞的靈……。這靈進入自我的堡壘,按著基督的捨己形象,把自我去中心化,並且釋放自我意志,以便靠著擁抱之靈的能力來抵擋排斥的力量。在這個脆弱的自我保壘內,以個擁抱的新世界會先產生(林後五17)。靠這股似乎軟弱的聖靈力量(這靈甚至吹拂在教會牆外),自我從無力當中得到釋放,以便與各處(在組織、文化以及自我之內)的排斥系統展開搏鬥。

      第三章《擁抱》,

詩篇其實是禱告......他們的確把受壓者對不公的迷惑與憤怒,帶到這位正義之神,亦即受壓者的神面前。

對於被釘十架的彌賽亞的跟隨者而言,咒詛詩的主要信息是:憤怒應在神面前發作───其形式不是經過反省之後的體面告解,而是在反省之前從內心深處的情感爆發。這麼作不僅是在那位應允關愛的全能之神面前,把鬱積的侵犯行為一筆勾消。更重要的是,透過神面前表達未受注意的怒氣,我們是把不義的敵人和一心報仇的本體,兩者面對面地袒露在一位愛好公義又行事公正的神面前。仇恨隱藏在我們心房暗處,並從黑暗環境得到滋養而不斷成長,又企圖用兇惡的排斥意識來侵犯各種人事物。然而,在神的正義和愛的光照下,仇恨會消退,有饒恕奇蹟的種子會播下。饒恕之路舉步維艱,因為當我把敵人從人群中排除時,正如把我自己從罪人行列中排除。但在被釘十字架的彌賽亞的神面前,無人能夠久久不去克服這種雙重排斥───就是既不把敵人從全無人性的醜陋身分調換成共同人性的身分,也不使本身從無辜的自豪轉變為同樣有錯。當一個人了解到施虐者不會長久勝過受害者,這人自然就能重新發現對方的人性,並且模仿神施加於對方身上的愛。還有,當一個人領悟到神的愛大過一切的罪,這人自然能夠在神的正義之光下好好端詳自己,從而再度看出屬於本身的過犯。

      聖經的進度剛好在詩篇,讀完好想翻開聖經,唸一首咒詛詩,然而翻開進度,卻是一首讚美詩:

 

你們要稱謝耶和華,求告他的名,在萬民中傳揚他的作為!

要向他唱詩歌頌,談論他一切奇妙的作為!

要以他的聖名誇耀!尋求耶和華的人,心中應當歡喜!

要尋求耶和華與他的能力,時常尋求他的面。

 

主阿,是的。你說的算。

未完帶續

 

我寫關於作者另一本書的網誌:做自己&《記憶的力量》

http://ted24573791.pixnet.net/blog/post/75729102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Miroslav Volf Exclusion & Embrace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d245737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